6月29日,“七一勋章”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,表彰一批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、创造宝贵精神财富的党员。仪式上,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陆元九院士获颁“七一勋章”。陆元九是安徽滁州人,生于1920年,父亲是中学数学教员。由于生在元月九日,父亲为其取名“元九”。他出生那年,中国各地开始涌现大量共产主义组织。同年8月,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。一年后,中国共产党正式诞生。陆元九5岁入小学,11岁入初中。据他回忆,他初三之前比较贪玩,成绩平平,“下了课就听别人唱戏,看别人练功,总之老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凑”。初三时他碰到了一位对其一生都有很大影响的几何老师。在几何老师的帮助下,他的成绩有了明显进步。初中毕业后,他考入江苏省立南京中学。1936年高中毕业,他因病没有参加高考,跟着父亲复读了一年。1937年,陆元九刚报名参加高考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了。8月他刚在上海参加完高考,日本又在上海制造了“八一三”事变。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,在炮火中,陆元九成为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。从中央大学毕业后,陆元九先留校做助教,后在1945年公费赴美留学。到达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,25岁的陆元九选择了著名自动控制专家C·S·德雷伯教授开设的仪器学专业。选择专业之前,陆元九其实并不清楚该专业的发展背景和具体应用。德雷伯教授是世界惯性导航技术之父,所谓仪器学专业,其实学的就是惯性导航。这项技术十分关键,美国政府将其列为重要的军事研究项目。经过四年刻苦学习,1949年,陆元九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仪器学专业博士学位,毕业后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、研究工程师。也是这一年,他与留美硕士、安徽同乡王焕葆的爱情修成正果,两人在美国结婚。虽然在美国有了工作、有了家庭,但陆元九一直在为回国做准备。为摆脱因工作涉密对回国的限制,1950年他从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转到土木系,1954年他干脆加入了福特汽车进行民用科技的研究。由于种种原因,回国机会直到1956年才出现。当年,他通过印度驻美国大使馆开具的证明订上了回国的船票。1956年4月底,36岁的陆元九和妻子王焕葆带着三个孩子从旧金山登船。轮船先到日本,再到菲律宾马尼拉,经23天航行于5月23日抵达香港。后在警察押运下,他一家五口从罗湖桥进入深圳。初到北京,陆元九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筹建自动化研究所,并历任研究员、研究室主任,后任副所长。成立初期,自动化研究所的工作方向尚不明确,他回忆说,当时“一些不理解的人就会说既然没有任务、没有工作,就没有必要成立一个研究所”。1958年,自动化所的大部分工作转向为国防工业服务,他的工作涉及控空火箭仪器舱及人造卫星的控制。但一年后,由于经济和技术方面的原因,很多工作开展不下去,他们的工作再次失去了方向。在1959年到1965年期间,陆元九对惯性技术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精力。他在自动化所开展陀螺和惯性导航的工作,并对关键部件的制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。1964年,他的著作《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(上册)》出版。这是我国惯性技术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,对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。1965年,他主持组建了中科院液浮惯性技术研究室并兼任研究室主任。此后,我国第一台大型精密离心机在他的主持下诞生。1968年中国科学院内与国防有关的部门都转入到了国防科委,自动化研究所大部分划到国防部五院,陆元九也跟着进入五院。因11年的留学经历,陆元九被划分为“反动学术权威”“特务”。从1966年到1978年的12年间,他被剥夺了一切工作。从46岁到58岁,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是人生黄金阶段,但却被浪费了。尤其是他最珍贵的《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(下册)》手稿,也因抄家而遗失,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。1978年,已近花甲之年的陆元九重回科研一线,被调往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任所长。12年损失在前,复出后他加倍珍惜每一点时间。为了保持身体健康,陆元九一直打网球,坚持跑步到73岁。1982年,担任全国惯导与惯性技术专业组副组长、技术咨询分组组长;“我们这一代人在炮火中求学,在荆棘里拓荒,把毕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了国家和民族,希望新一代的央企科技工作者,把创新当作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。”
加群提示
▶泰伯网目前建有九大领域社群:泰伯科技大厂群、泰伯科幻文娱群、泰伯资本机构群、泰伯航空航天爱好者群、泰伯智慧出行交流群、泰伯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交流群、泰伯信息技术交流群、泰伯智能制造交流群、泰伯全球读者交流群,入群请加泰伯小姐姐(微信:17864105751),同时备注您想进的群。
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送至邮箱:news@taibo.cn
商务合作:18500135491
法律顾问:京师律师事务所 盈科律师事务所